《本草经集注》为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该书初为三卷,后改为七卷,大约完成于公元500年。原书已佚,现存有敦煌卷子残本。
书中陶弘景利用他广博的辨药、用药知识,完成了对《神农本草经》总论的首次阐释,介绍了许多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制剂、药量折合、药物真伪优劣鉴别等基本知识,使《神农本草经》原本只有简单12条理论原则的总论,变成了内容丰富、切合实用的专卷。此外,他创设了“诸病通用药”一篇,该篇以病为纲,类列所用药物,并注明药性寒热,并增设“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集中介绍各种解毒方法,类似当今的临床用药手册。
全书收载药物730种,创立了最初的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即将药物按照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六大类属性进行分类。又把属性不明或业已不用的药物都放到全书最末的“有名无用”类。此后这种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成为了药物分类的主流。为了保持古代本草资料来源清晰的传统,他汲取儒家注经的方法,把自己的解说用小字写在药物正文之后,由此开创了各药“经”文(药物正文)用大字,“注”文(后人增补的注释)用小字的体例。朱墨分书、大字为经,小字为注,于是成为此后本草书的基本体例,使各药出处纹丝不乱。
中外学者对本书的评价很高,它完成了使中国主流本草学著作雏型大定的历史任务。《本草经集注》对后世本草学发展影响巨大,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后编撰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