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卡脖子”问题 培养卓越工程师

作者: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470发布时间:2022-06-14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激荡,第四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机器革命叠加推进,这都在深刻重塑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形态和创新格局,也全方位改变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环境。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卓越工程师是影响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变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这既阐释了卓越工程师又红又专的基本属性,又指明了能否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直接关乎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厚植家国情怀

  卓越工程师必须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工程师。高校需要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在工程师教育中践行“人格、素质、能力、知识”融合一体的全人教育理念。

  擦亮爱党报国的底色。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和工程师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要深挖工程发展史中的红色根脉资源,打造浸润式、可互动的思政现场教学平台,让一代代红色工程师永续传承红色基因。

  涵育敬业奉献的底蕴。敬业奉献是匠心的生动体现。要为一线优秀工程师发挥传帮带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让学生在与行业导师的互动中铸就工匠精神。

  坚守扎根大地的底气。扎根大地是探索中国特色工程师培养方式方法的必由之路。要面向国家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在解决工程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中培养卓越工程师。

突出创新能力

  具备尖端创新能力、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战略基石。高校需要遵循“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发展规律,围绕培养层次、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等维度不断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坚持培养层次的高端化。要将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在研究生教育层次,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试点推进硕博贯通培养,分类分学科群建立选拔标准和考查方式,鼓励战略急需领域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回炉”深造。

  坚持能力素质的拔尖性。要强化协同育人的系统观念,优化产教融合城市、企业及高校基地的布局,调动行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积极性,建立面向产业、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体系。

  坚持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卓越工程师需要以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为依托,领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产业创新发展。要将学科的育人功能摆在突出位置,补齐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单一专业局限性的短板,同时构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联合导师团队机制,发挥高层次人才对工程师教育的引领作用。

 树立卓越品牌

  当前制约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体制机制不灵活等问题。

  建设高水平工程师学院。高水平大学具备建立工程师学院的综合实力,要勇于成为工程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先行区。要葆有改革创新的胆略,从服务国家战略急需、驾驭未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度,重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坚持开放办学,构建以卓越发展为导向的工程师学院现代化治理体系。

  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基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充分调动高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要加快贯通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全面深化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工程师教育共同体,构建面向龙头企业需求的工程师培养长效机制。

  建设高能级科创育人平台。高能级平台是高校办学的延伸实体,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回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技产业变革和知识大融通要求,集聚政府、企业和高校优势资源,探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地企合作新模式,促进工程师培养与政产学研合作联动发展。

  作者:吴朝晖(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4日 13版)